Vincent (Starry Starry Night) - Don McLean (legendado) 文森·威廉·梵谷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i_P8XwrSCU&feature=share
A Slide Show Double Tribute to Vincent van Gogh and Don McLean. (portuguese subtitled)
文森·威廉·梵谷(荷蘭語:Vincent Willem van Gogh,1853年3月30日-1890年7月29日),是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。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,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,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。梵谷的作品,如《星夜》、《向日葵》與《有烏鴉的麥田》等,現已擠身於全球最具名、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。
梵谷的早期生活,堅決投身於從事藝術品商人的工作。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,他成了貧困的傳教採礦工人。直到約莫27歲時,梵谷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;然而,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,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,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。梵谷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,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。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,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,其在梵谷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,發展已臻成熟。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,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,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。
梵谷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,其從不間斷、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。他們終身的友誼可於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。
目錄[隐藏] |
[編輯] 姓名
「梵谷」(Van Gogh)的發音,在英語與荷蘭語中皆有所變化。英語中,發音為 /ˌvæn ˈɡɒx/ ,或 /ˌvæn ˈɡɒf/ (英國),或 /ˌvæn ˈɡoʊ/ 中不發音的gh(美國)。因此可能就是以英美音而譯作(文森·梵谷)標準荷蘭語中,荷蘭方言的荷蘭語讀音: [ˈvɪntsɛnt faŋˈxɔx]。但以荷蘭語其音為(文森·梵谷和)然而,儘管雙親來自荷蘭,梵谷於布拉邦長大,並以布拉邦方言進行書寫;因此梵谷很可能以布拉邦口音說他的名字:[vɑɲˈʝɔç][1]。在梵谷創作了許多作品的法國,法語讀音: [vɑ̃ ɡɔɡə]。法語發音為(文森·梵谷格)
[編輯] 生平
[編輯] 早年生活
文森·威廉·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津德爾特,一個位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[2]。他是安娜·柯妮莉雅·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·梵谷之子,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。文森以他的祖父為名,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產的哥哥的名字[3]。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並不罕見。文森在梵谷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;他的祖父(1789–1874)於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。祖父文森有六個兒子,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,包括另一個在梵谷信中稱呼其為「零錢叔叔」的文森。祖父文森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——成功的雕刻家文森·梵谷(1729—1802)——命名[4]。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谷家族的職業。他的弟弟西奧多魯斯(西奧)於1857年5月1日出生。梵谷有第三個弟弟柯爾,還有三個姐妹:伊莉莎白、安娜與威廉米娜。[5]
文森小時候是個認真、沉默與慎慮小孩。1860年,他到尊得特鄉村學校就讀,其唯一的老師是天主教徒,並有約二百名學生。自1861年起,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師指導,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,他到了荷蘭澤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維利寄宿小學就讀,離他家約有20英里(32公里)。
[編輯] 紐南 (1883年–1885年)
在紐南時,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 — 付錢叫男孩找來鳥的巢窩[6] — 然後在他們的小屋中飛快的[7]素寫下織布鳥的樣貌。1884年秋季,鄰居的女兒、比文森年長十歲的瑪戈特·貝格曼,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,並愛上梵谷,梵谷也予以回報(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)。他們決議結婚,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。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自殺,但文森緊急將她送到醫院[8][9]。1885年3月26日,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。梵谷因而哀慟欲絕。[10]
第一次,巴黎傳來了對他的某些作品有興趣的消息。春季,梵谷創作了現被視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《吃馬鈴薯的人》[11]。到了八月,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,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。九月,梵谷遭指控,指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兒懷了身孕[12],天主教村神父於是禁止村民為梵谷做模特兒。
1885年,文森創作了數組靜物畫。《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》,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《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》,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非凡。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、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。[13]
在紐南的期間,梵谷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,尤其喜愛深褐色,但卻不見任何在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,鮮明生動畫風的發展痕跡。(當文森抱怨西奧沒有在巴黎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出售他的畫作時,西奧駁覆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,沒有擠進當今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。)在他待在紐南的二年間,他完成了多幅繪畫與水彩畫,及近二百幅的油畫。[14]
[編輯] 巴黎(1886 - 1888年)
梵谷於1886年3月前往巴黎,就學於費爾南德·柯爾蒙的畫室,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。在這段時間他倆人無需通信,所以他此時的生活詳情難以被後人所知。他創作了幾幅巴黎街景作品,如「塞納河上的橋(阿尼埃爾)」。
逗留巴黎期間,梵谷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繪風格的雕版作品。早在安特衛普時,他就對這類藝術深表興趣,用浮世繪畫作裝飾了自己的畫室。他搜集了上百件此類畫作,並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裡運用了這種風格。1887年畫作「唐居伊老爹」的背景就有幾幅浮世繪。1888年作品「枝上杏花開」更是強烈地表現了梵谷對日本藝術的熱愛。
[編輯] 生平年表
[編輯] 出生
- 1853年3月30日,出生於荷蘭南部的北布拉班特省(Noord-Brabant)的津德爾特(Groot-Zundert),是牧師杜奧多魯斯·范霍赫(Theodorus van Gogh)的長子。
- 1857年,弟弟西奧·梵谷出生。
[編輯] 進入畫壇
- 1869年—1876年,分別在古庇畫行(Goupil & Cie)的海牙、倫敦、巴黎分店就職。遭解僱後前往英國的拉拇斯卡托(Ramsgate),在寄宿學校服務。
- 1877年,在多德雷赫特的畫店當助理。時年24歲。
- 1878年,返回艾登。在布魯塞爾的傳教士培養學校學習3個月。以後在沒有領到許可證的情況下,於波瑞納吉的煤礦區開始傳教活動。於次年由布魯塞爾傳教本部解除傳教士職務。
- 1880年,下決心成為畫家。
- 1881年,回到艾登向表姐凱(Kee Vos-Stricker)求婚,遭到拒絕。
- 1886年,進入美術學院學習,但與老師對立,1個月後退學,輾轉到巴黎,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,結識了羅特列克、貝納、畢沙羅、高更等畫家,並與高更成為好朋友。
[編輯] 割耳事件
- 1888年2月,梵谷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。租賃房屋,10月高更來訪。12月高更離去,隨後梵谷的左耳於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。普遍認為,梵谷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,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。梵谷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,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。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,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。兩名德國的藝術史研究學者於2009年5月曾提出,梵谷的左耳可能是在與高更一次爭吵中,高更揮刀誤傷而導致梵谷左耳被割掉。兩人為了掩蓋事實真相,維持友誼,而向警方謊稱割耳事件是梵谷自己動手所為[15]。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,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。
[編輯] 自殺身亡
- 1889年4月,西奧結婚。5月,梵谷住進聖雷米(法語:Saint-Rémy)的精神醫院。
- 1890年5月21日,去巴黎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,接受保羅·嘉舍(Paul Gachet)醫生的醫治。7月27日傍晚,在散步時用手槍自殺。死前說了一句話:「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(法語)」意思是「悲傷會永遠留存(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)」。29日凌晨1時(一說1時30分),去世,終年37歲。30日葬於瓦茲河畔歐韋的公墓。
- 1891年1月25日,一生在支持文森的弟弟西奧由於過度悲痛和精神失常而逝世,死後葬於其兄墓旁。
[編輯] 收藏
- 梵谷博物館: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。收藏梵谷油畫二百餘件、素描550件和七百多封書信等,是收藏梵谷畫作最多的美術館,包括從初期的荷蘭時期,巴黎時期、阿爾時期直至聖雷米、奧維爾時期的全部名作。館內還有其他作家的作品,梵谷的生平介紹以及相關歷史遺物。
- 庫勒-穆勒博物館:位於荷蘭奧特洛。搜羅梵谷的油畫及素描作品共278件,如《夜晚露天咖啡座》、《郵遞員》、《阿魯魯弔橋》(Bridge at Arles)等。
- 慕尼黑新美術館:位於德國慕尼黑。主要收藏19世紀的作品,包括梵谷的《向日葵》。
[編輯] 畫作
-
《自畫像》
-
《羅納河上的星夜》(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),1888年,收藏於奧塞美術館
-
《有婦女在洗衣服的阿爾吊橋》(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with Women Washing),1888年,收藏於荷蘭國立渥特羅庫勒穆勒美術館
-
《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》(Fishing Boats on the Beach at Saintes-Maries-de-la-Me),1888年,收藏於梵谷博物館
-
《有絲柏的道路》(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),1890年,收藏於荷蘭奧杜羅庫拉穆勒美術館
[編輯] 相關作品
- 1931年小說《梵谷傳》(Lust for Life),作者歐文·斯通(Irving Stone)
- 美國流行歌手唐·麥克林(Don McLean)收錄於1971年冠軍專輯《美國派》(American Pie)的作品《Vincent》,便是他在閱讀過一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後,以《星月夜》這作品為主題所創作的歌曲
- 香港唱作女歌手王菀之也借梵谷為題材,創作並演繹《畫意》一曲,並收錄於2006年的專輯《詩情·畫意》內。
留言列表